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D-二聚体(D-D)变化及与肺通气状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56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CL-18、SAA、D-D水平,评估观察组肺通气功能,统计6个月内预后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通气功能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SAA、CCL-18、D-D水平,分析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SAA、CCL-18、D-D水平与肺通气功能、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AA、CCL-18、D-D水平对COPD稳定期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6例因失访予以剔除,最终纳入150例进行研究,其中20例轻度气流受限、50例中度气流受限、57例重度气流受限、23例极重度气流受限;33例预后不良。观察组血清CCL-18、SAA、D-D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血清CCL-18、SAA、D-D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CCL-18、SAA、D-D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SAA、CCL-18、D-D水平与肺通气功能、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SAA、CCL-18、D-D水平均对预后有预测价值(P<0.01)。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SAA、CCL-18、D-D水平较正常健康人升高,且升高程度与患者肺通气状态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0月至2024年1月收治曾发生误诊的2例嗜铬细胞瘤病例资料。结果 1例以多尿、多饮、口干、晕厥就诊,有肾结石病史、便秘病史多年,初诊为2型糖尿病,予以相应治疗7 d后突发大汗、心悸、头痛,阵发性高血压,腹部超声提示肾上腺占位可能,腹部CT示左肾上腺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不均匀延迟强化;查血儿茶酚胺升高,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误诊时间1年。确诊后予腹腔镜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诊断。随访2个月患者情况良好。1例因体检发现上腹部包块就诊,无明显症状,初诊为腹部间质瘤,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转开腹探查,游离肿瘤时血压急骤升高,考虑异位嗜铬细胞瘤,中止手术,查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物水平升高,再结合腹部CT结果,确诊异位嗜铬细胞瘤,予全麻下剖腹探查联合后腹腔肿瘤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病理证实诊断。误诊时间5 d。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情况良好。结论 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初诊误诊率较高。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重视程度,仔细询问病史,认真鉴别诊断,及早行血尿儿茶酚胺类激素检测及腹部CT检查,以提高本病临床诊断率。
目的 探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手术患者术前血清反应因子(SRF)、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水平与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19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失访4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2例与预后不良组13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术前血清SRF、pNF-H、NLRP3水平,分析术前血清SRF、pNF-H、NLRP3水平与脊髓神经损伤程度及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并评价其对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清SRF低于预后良好组,而脊髓神经损伤程度、椎管侵占率、pNF-H、NLRP3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脊髓完全损伤患者术前血清SRF低于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而pNF-H、NLRP3高于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P<0.01)。椎管侵占率≥50%患者术前血清SRF低于椎管侵占率<50%患者,pNF-H、NLRP3高于椎管侵占率<50%患者(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血清SRF与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椎管侵占率呈负相关,术前血清pNF-H、NLRP3与患者脊髓损伤程度、椎管侵占率呈正相关(P<0.01)。术前血清SRF、pNF-H、NLRP3单独及联合预测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0.798、0.808、0.935,联合预测的价值最高(P<0.01);危险度分析显示,术前血清SRF低水平提示患者术后预后不良风险增加4.925倍,术前血清pNF-H、NLRP3高水平提示风险增加4.224、4.517倍(P<0.01)。结论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血清SRF、pNF-H、NLRP3水平异常表达与脊髓损伤程度、椎管侵占率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三者在患者术后预后不良方面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究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患者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n=58,常规化疗)和单抗组(n=62,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年,记录两组中位总生存期。结果 单抗组的疾病控制率高于化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1β、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水平均降低,且单抗组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心脏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单抗组中位总生存期为14.2个月(95%CI:12.8,15.6),化疗组为11.5个月(95%CI:10.2,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对HER2阳性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疗效良好,能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减轻炎症反应、延长生存期,且安全性较高。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滋肾宁心胶囊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证失眠的效果。方法 筛选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150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证型为心肾不交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每组50例。对照1组予艾司唑仑治疗,对照2组予滋肾宁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2组基础上联合rTMS。比较3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总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1~4期、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睡眠潜伏期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1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围绝经期心肾不交证失眠施以rTMS与滋肾宁心胶囊联合治疗效果更好,可改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积分,从而恢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松解术联合关节腔“鸡尾酒”注射治疗糖尿病并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80例糖尿病并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肩关节镜下270°关节囊松解术联合关节腔“鸡尾酒”注射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各时间段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结果 80例糖尿病并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手术时间(35.23±5.52)min,住院时间(3.51±1.01)d,并发肩关节脱位1例,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至术后1周各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3、6、12个月,80例糖尿病并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ASES和UCLA肩关节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升高,且术后3、6、12个月ASES和UCLA肩关节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后1个月,术后6、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后3个月(P<0.05)。结论 关节镜下松解术联合关节腔“鸡尾酒”注射治疗糖尿病并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具有非常好的早期临床效果,结合术后康复锻炼可进一步巩固疗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在中后期内仍能保持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腰椎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7例老年腰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手术及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评分、睡眠质量、镇痛泵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丙泊酚用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插管时、插管后及拔管时,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和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按压次数及药物消耗量少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在老年腰椎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ESPB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术后镇痛,提高睡眠质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因临床表现为眼睑下垂、四肢无力、劳累或活动后加重,误诊为重症肌无力;3例患者因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近端为著,行肌肉活检,其中2例误诊为肌营养不良,1例误诊为代谢性肌病;1例患者因临床表现为右侧眼睑下垂、左侧肢体无力伴肌肉萎缩,行肌肉活检,误诊为边缘空泡肌病。入院后经详细询问病史、分析发病特点、行新斯的明试验、重症肌无力相关抗体检测、肌电图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误诊时间为1~14年。确诊后依据基因突变类型给予相应治疗,7例患者症状有所缓解,2例效果不明显,经随访均未见症状加重。结论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为罕见的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加强对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警惕性,重视病史、肌电图及基因检测的诊断价值,可以减少或避免本病误诊误治。
目的 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并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4年7月3例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至2024年主动脉夹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总结归纳误诊特点与原因。结果 经检索精选5篇(7例患者均误诊为心肌梗死,误诊时间2~72 h)文献。本院3例患者(误诊时间24~48 h)及检索7例患者皆因胸痛入院,伴有头晕、咽不适、心前区疼痛各1例,伴背痛3例。有高血压病史6例。4例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特征,8例ST段抬高,2例T波倒置、ST段压低。2例心肌酶升高。均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0例均通过主动脉CT成像及超声心动图确诊。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肾功能衰竭、少尿及心脏传导阻滞,1例计划手术前,突发低血压,抢救无效死亡,6例予药物治疗,2例放弃治疗。最终5例死亡;1例初步治疗并转上级医院,病情稳定,后失访;3例经保守治疗,病情改善后出院;1例治疗后症状缓解,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 当主动脉夹层患者以急性胸痛为主要症状,且伴有心电图ST-T变化时,易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临床须高度警觉,通过详细问诊、细致体检以及尽早实施影像学检查,以降低或消除误诊风险,改善预后。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运动康复锻炼和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运动康复锻炼和针刺治疗,按治疗效果分组,对比有效组(显效和有效患者)和无效组(无效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联合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经4周治疗后,显效39例,有效6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83.61%(102/122)。无效组年龄、糖尿病史、工作强度、侧隐窝狭窄、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矢状面旋转程度、矢状面滑移程度与有效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经共线性诊断,糖尿病史、工作强度具有共线性问题,考虑移出模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侧隐窝狭窄、TIMP-1、矢状面旋转程度、矢状面滑移程度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运动康复锻炼和针刺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运动康复锻炼和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较好,无效可能与年龄、侧隐窝狭窄、TIMP-1、矢状面旋转程度、矢状面滑移程度有关,需引起临床重点关注,提前制订干预措施,以提升治疗效果。